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动态
活动回顾:中国人民大学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二讲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4-24

2024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主办的“明德环境学术讲坛”第三十二讲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本次讲坛邀请山东大学威海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李佳硕教授作了题为“风光废弃物资源回收潜力预测及环境经济效益评估”的学术报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院长庞军教授首先致辞,代表学院对李佳硕教授为我院师生作学术报告表示诚挚感谢,并对参会师生在交流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提出了殷切期望。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昌敦虎副教授主持。

李佳硕教授首先对风光装机废弃物的增长现状进行了阐述,他指出我国风光装机容量呈现了一个跨越式的增长,且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风光装机在未来还会保持一个持续增长的趋势。自2030年开始,风光组件将面临大批量退役(800万吨),2050年全球组件报废量达7800万吨,如果不能有效的回收这些退役的风光组件,将对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李佳硕教授从四个方面对风光组件的回收进行研究,一是气候变化下未来风光部署的时空演化特征,二是退役风光设备的多空间分布特征及中长期演变规律,三是多种回收技术的差异化资源环境经济效益如何,四是多目标约束下风光废弃物回收治理路径,以期从多视角下为回收策略提供科学的方案。

基于此,李佳硕教授对全球风光部署的预测进行了阐述,使用GCAM综合评估模型分析了全球风光装机演变的路径,发现辐射强度、成本下降速度等都是影响部署规模的关键因素。对中国各省风光部署预测的研究表明,西北地区仍是我国陆上装机的主要集中地,而广东省海上风电安装遥遥领先。基于城市尺度光伏部署的研究则表明:碳减排和节水为导向下,光伏装机更为集中;空气质量和创造就业为导向下,光伏装机容量的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接下来,李佳硕教授对不同目标导向下光伏部署的减排效益、节水效益以及就业效益进行了概述。在改善空气质量为导向的情景下,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性缺水城市与工业型水资源丰富城市的SO2排放量大幅减少,占全国总减排量的60.4%;在以碳减排为导向的情景下,碳减排压力较高的城市碳减排效益更为显著,占全国总减排量的44.5%;在节水导向的情景下,南方城市的单位装机替代煤电节水量高于北方城市。此外,还比较了在创造就业导向的情景下和在减碳导向的情景下光伏部署创造的就业前景。

基于动态物质流分析,李佳硕教授阐述了风光废弃物时空分布的特征。他指出,中国各地区面临的风光组件报废压力存在显著的时间及空间差异性,西北地区率先进入风光组件退役高峰期。

最后,李佳硕教授对光伏回收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以及综合效益最优下的光伏回收布局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在环境方面,废旧光伏组件回收可显著降低生态环境影响;与填埋相比,三种光伏回收技术都显示出良好的环境效益,且热解和化学回收技术在碳减排方面更占优势;在经济方面,高价值材料回收提升光伏回收收益;在成本方面,三种回收布局均不具备经济性且各省收益成本比差异较大。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国网能源院等二十余所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200余名师生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讲坛。

在交流讨论环节,多位师生针对学术报告中关于风光废弃物回收的定价标准、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风光废弃物回收指标的确定、光伏废弃物回收的规模和回收成本的动态变化、光伏废弃物回收的业态、风光废弃物回收政策情景设计、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市场空间以及光伏部署的碳减排效应等问题,与李佳硕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气氛活跃,师生反响热烈。

在点评环节,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石磊教授高度评价了李佳硕教授的精彩报告,指出李佳硕教授开展了一项高度完整且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科研,做到了科研上的“顶天立地”。一方面,将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发展需求,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光伏废弃物回收方面的政策具有引导性作用;另一方面,以踏踏实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从事研究工作,从数据整理到设计论证都极大体现了该项研究的严谨性和有效性。石磊教授还对李佳硕教授的研究布局和构思进行了高度评价,指出李佳硕教授的研究不仅对风光废弃物回收具有借鉴意义,对其他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同样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石磊教授指出,李佳硕教授的研究结合了经济、环境、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研究结论在学术研究、行业指导以及政府决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强大力量。

明德环境学术讲坛同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的支持。